映象新闻

高考保送需要“瘦身”更需要阳光

2017年01月23日 11:26   来源:映象网 查看原文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对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一步规范。其中,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受到公众关注。据记者了解,多地早已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且在高考加分等照顾性政策上一再收紧。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行,“一考定终身”和“一把尺子量学生”将被逐步打破,高考保送“瘦身”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其年报》1月20日《高考保送“瘦身”大势所趋》)

  高考保送、加分等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因为在执行这些政策时,往往会因为软指标、保送资格造假等而引发暗箱操作、腐败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加分政策执行中,更是出现大量的不具备加分资格的“加分生”,这不仅导致了考试腐败,更影响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公平和公正。因此,各地对于加分、保送等政策一直慎之又慎,并且尽可能采取压缩和瘦身的态度,“瘦身”成为大势所趋也基本符合社会对高考公平的预期。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保送和加分等的积极意义,更不能对保送和加分政策“一棍子”打死。事实上保送政策的实施,更能凸显基层办学自主权以及培养人才的科学理性态度,更能调整和改变基层对人才、对教育的看法与实施细节,这对于改变单纯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模式的积极改善效应毋庸讳言,这对于调整全社会对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以及对人才成长的科学看法也是裨益无穷。同时,对于加分政策而言,其体现的更是一种政策的调整效应以及对教育公平、社会权益的高度尊重。比如对英烈子女加分、对特殊贡献者加分、对特长学生加分,这些都能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公平权益平衡和社会调节作用凸显,其意义也是不同忽视。但为什么保送和加分最终沦为社会诟病?其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保送和加分政策本身,而在于潜藏于其背后的功利行为,那就是破坏教育和高考公平、通过违法违规干预影响满足自己不法企图的的各种卑劣行径,其目的就是借助保送和加分政策的实施,达到个人和子女挤占优质教育资源或者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畸形。

  从保送和加分没有错,但背后的功利行为错误这个事实上,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科学、实事求是的、体现教育公平和公共权益平衡需求的保送和加分,还是应该有的,但关键是要将那些容易导致腐败、容易破坏教育公平且自身存在瑕疵有些甚至是了无必要的保送和加分剔除出去,这就是第一个目的——保送和加分政策“瘦身”。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第二种结果,那就是要采取也积极的干预措施,确保保留下来的、能体现政策善意、能对教育公平权益、教育发展质量起到科学平衡调节作用的保送和加分项目,能实施得更加符合预期,真正达到政策的善意初衷,那么这就需要第二层干预,让保留的保送和加分政策更加阳光公开,用阳关监督杜绝任何可能发生的影响教育和高考公平的干扰行为和腐败行为。而最科学的态度,莫过于及时公开,引进阳光监督。首先是将保送和加分政策进行公开,让社会都知道政策依据、政策实施和政策覆盖范围。其次是将保送和加分资格进行公开。将符合条件或者享受优待的考生,一律进行公开,接受师生和社会的阳光监督。其三是建立阳光监督渠道。要在社会上公开阳光监督举报投诉方式,建立受理查处责任机制,完善保送和加分造假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实行高校入学后核查公开和追溯问责机制,这样必将能最大程度地挤掉保送和加分的水分,实现保送和加分不仅“瘦身”,而且“瘦身”后更加阳光的目标,这才是维护高考和教育公平的最理想效果。(许朝军)

相关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