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精心呵护碧水蓝天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018年03月09日 16:08   来源:映象网 查看原文

  记者从2018年全区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过去5年,西藏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累计落实各类生态补偿金254.34亿元,精心呵护高原碧水蓝天。(3月8日新华网)

  五年来,西藏通过完善制度、生态资金补偿、环境保护县域考核、加大监督执法等有力举措,让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西藏发挥好了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和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调节区”的作用。中科院监测研究报告显示,如今的青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声、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

  呵护碧水蓝天,就要尊重自然。我们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我们对的生态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顺时而取物”放在今天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呵护碧水蓝天,就要合理利用自然。“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合理利用自然,自然会给予人们最好的回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于合理利用了自然,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大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地区农业迅速发达起来,变得富庶甲天下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呵护碧水蓝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生态文明之路,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既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揭示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的形势,又满怀信心地描绘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碧水蓝天就是民生福祉的“金山银山”,为人民带来最普惠的福祉,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智慧。(王刚)

  

  

相关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