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偃师献血第一人:17年献血129次 累计18万毫升

2017年06月14日 15:56   来源:映象网 查看原文

  映象网讯(记者 秦雯)“快来无偿献血吧,一人献血,全家受益。”在偃师市火车站广场正对面献血点,你总能看到一个高大忙碌的身影,他身着唐装,满脸笑容的对着来往的人群说道。他就是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偃师市献血次数和血容量最多的人——田丙申。

  在世界献血日来临之际,田丙申像往常一样,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来到偃师市采血中心,进行他第129次无偿献血。

  八点刚过,田丙申犹如血站工作人员一般,一进门就开始熟练地帮着医护人员消毒、擦桌子、拖地……忙完手头的活,田丙申第一个检测血液,听到医护人员说他血液基数达标,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爽朗的笑容。

  “田师傅是这里的常客,和我们熟得很,如果不是电脑上有记录,我们都记不清楚这是田师傅第几次来献血了。”医护人员热情地告诉记者。

  田丙申说:“血液基数达标,就可以去洛阳献血小板了,咱偃师没有血液分离机,只能去洛阳。”这个时候,他的表弟过来了。让表弟陪同,是因为偃师距离洛阳血站30余公里,献完血身体较为虚弱,不宜开车。

  去洛阳血站,哪条路车少,不拥堵,田丙申心里有数。“献血这些年,每个月至少要往返血站一到两次,哪条路最顺最快,我熟得很。”田丙申笑呵呵的说。

  一路闲聊,加深了对田丙申的了解。今年49岁的田丙申是我市城关镇前杜楼村人,是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缘何一直热衷献血事业,还要从他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说起。田丙申10多岁时,爷爷得了肺结核,病情严重,当时医院没有与老人相同血型的血液可用,是同去的几名村民为他爷爷及时输血挽救了生命,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00年5月30日,田丙申在街头看到了流动献血车,他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献出了自己的鲜血。

  也正是那一次,开始了田丙申的无偿献血生涯。

  起初,田丙申定期捐献全血,从2004年起他开始无偿捐献血小板,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洛阳市中心血站采血一次。

  “血小板可以救助白血病、产后大出血等危重病人。一个健康人捐献血小板后,通过身体自我调节,采后3天,血小板就会恢复到原来水平,不影响自己身体健康,还能救人,何乐而不为呢?”谈起献血常识,田丙申头头是道。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洛阳中心血站洛南采血屋。

  “田师傅,您来了,今天还是捐献血小板吗?” “对,还是血小板。”

  看得出,田丙申和这里的医护人员也非常熟识。

  “田师傅,血小板基数出来了,是280。” “可以献两个治疗量。”田丙申对献血的数字非常敏感。

  来到二楼,他熟练地躺在一台血液分离机旁的床上,撸起袖子等待医务工作者为他扎针。

  “捐献血小板不同于平时的捐献“全血”,而是属于捐献“成分血”,就是抽取血液中的血小板,然后把其余成分回输给人体,所以速度慢,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田丙申用“专业”术语告诉我们。

  “田师傅特别实诚热心。”医务工作者胡涛说,因为AB型血的人较少,而捐献的血小板保存期又短,洛阳中心血站专门留下了田丙申的电话,希望在需要时能及时联系到他。

  2005年8月,田丙申和妻子一起到郑州进货,他接到洛阳中心血站打来的电话,有一个病人急需输AB型血,田丙申瞒着妻子,独自坐车跑回洛阳,妻子得知情况后,没有指责,而是和他一起走上了献血的道路。在田丙申的影响和带动下,他身边的许多亲戚朋友也陆续成为无偿献血者,儿子18岁当天,走进了献血中心。为了献出的血能够符合标准,田丙申养成了“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的生活习惯,每次临近献血的日子,田丙申还要“戒肉”几天,并且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他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一直无偿献血到国家规定的55周岁。

  从2004年到现在,每隔一个月,田丙申都会去洛阳血液中心无偿捐献血小板。从2000年到现在,17年内,他累计无偿献血129次,累计18万毫升。

  高大魁梧的身板儿,憨厚的笑容总是挂在田丙申黝黑的脸上。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捐献志愿者,并留下了自己的血样,如果有合适的配型,他会无偿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为患者赢得一次重生的机会。

相关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