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3日 10:49 来源:映象网 查看原文
宛城区科技局局长陈增喜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有人看到这样的标题,噗嗤笑了,陈增喜绝对是一个酒鬼,宽容大度想得开,好喝酒,天天弄二两,小生活过的很滋润。实际上你说对了一半,他不喝酒、不吸烟、不打麻将,甚至不玩扑克。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这些名词,他认为这些都是浪费时光,但是他的小生活过的确实很滋润。忙碌、紧张、充实、试验、推广、专研是他的全部,他热爱这份工作,更爱这片热土,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到自己的科研上,放到研究成果的推广上。每每提到业务他总是津津乐道喜笑颜开。
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密林深处留下他的足迹,各种大大小小不下60场的培训讲授现场有他的身影,那些迫切期待致富的眼睛里依然有他的笑容。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他走到哪里,都要把知识、效益、财富、政策带到哪里,老百姓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增加了喜庆。
陈增喜有二两,两个手机号,两个手提包,一个是给老百姓省钱的,一个是给老百姓赚钱的。看到这样的人物老百姓哪有不欢迎的,都争着请他来给大家授课,传授技能。陈增喜也是有求必应,欣然往之,他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所专研的科技成果给老百姓带来生活上的改观。他说,这些年名片就发了10多万张。上面有办公电话、家里电话,还有两个手机号,只要群众有所求,24小时提供帮助,其中一个联通号。申请联通号是因为当时实行跨网收费,他发现农民大多用的是联通,自己用联通号可以让农民朋友节约电话费用。至于手提包,其中有一个是专门为农民准备的,那里面有艾面膜、除草剂、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周期,以及根据节气和农事编写的刊物。尤其是他一手编写的农民服务手册,不用书面语言和网络语言,用的是老百姓自己的语言结合歇后语编写而成,他说这样做就是让老百姓用看的懂的语言来看,朗朗上口,简学易懂,更能被老百姓所接受。
有人要问陈增喜到底是啥来头,他就是南阳宛城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提起陈增喜,农民朋友最有发言权,还在科协工作时,他是科协主席,农民朋友亲切的称他为“田间主席”。这个称呼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这位农民朋友口中的“田间主席”一步步从基层干到如今的科技局长,3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专研、恪尽职守,为农民、农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把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也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他先后被评为省“科技服务优秀专家”、省863项目“先进个人”、全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南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南阳市“建市十周年功臣”、“全省第二届IT青年新锐”、省“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省“农村科普宣传先进个人”,尤其是2017年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近年来,宛城区也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该区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获得了省知识产权的优势区,同时2016年获得河南省首批“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区”称号。
面对荣誉,陈增喜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作为科研工作者,当好区委区政府科技参谋,引导本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义不容辞,为群众服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转化成社会财富,是我的最大心愿。”
“ 艾 ”岗敬业 孜孜追求
谈到南阳就得谈到艾,因为南阳是艾的原产地,全国80%的艾产品来自南阳。谈到陈增喜,也同样离不开艾。谈起艾,陈增喜兴致很高,那是他的老本行。听他一番话,不了解的人立马就能对艾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打算种艾的农民也开始筹划去种艾。陈增喜说,干一行,爱一行,研究一行,研究透。为调研他跑遍了全国各地,发现艾产品大多来自南阳,卖艾条、艾绒、艾棒,开艾灸、艾诊疗的多是南阳宛城人,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几个大市场更是如此,整个艾产业超过了50个亿,市场非常大。不仅开发有艾绒、艾条、艾棒、艾纸、艾烟,有些食品里也有一定量的添加,主要对过敏有很好的疗效。他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健康产业,从此他开始研究艾,他坚信种艾完全可以帮农民脱贫,也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种艾,首先要选好品种,经过调查,程增喜整理出南阳50多个品种的艾,从5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五叶艾、七叶艾、九叶艾等5个品种适合南阳地区种植。为此他选品种,选出萌率,多次反复化验每一个品种含有的挥发精油,收集了全国有关论文50多篇,多次跑到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研究院请教专家。品种找好并引进来,2015年高庙种植面积一百多亩,2017年带动附近地区种植面积三万多亩,整个南阳地区十万多亩。
目前艾根五千元一吨还抢不到,一亩地可以产一吨。艾杆儿带叶一年可以收割五茬,每茬可产一吨半,平均三千元一吨。
陈增喜对艾的关注,不仅仅表现在对艾种植的研究,在生产艾产品的企业里,陈增喜发现一个熟练工人再快,一天也只能卷成艾条两千支。他爱琢磨,想到了烟厂的卷烟机,同样是卷成条,是不是可以借鉴。一想到这里他变得很是兴奋,打报告购买卷烟设备,又请师傅将卷烟机改装成自动化卷条机。现在一台自动化卷条机一小时可以生产艾条两千支,一天可以生产两万支,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一个人可以管五台机器,一天可以生产十万支。
有人问为啥你这么热爱艾产业,他说我只想让老百姓致富。
花生虽小 民生事大
如果有人问,种花生和种玉米哪个更省事?一百个人中九十九个人会说,当然是种玉米,一个人会说种花生省事,这一个人就是陈增喜。
种玉米已经无利可图,调结构,怎样调,调成啥,成了当务之急。除了引导农民种艾,陈增喜根据花生的市场需求,也积极引导农民种花生。过去南阳地区种植的花生基本上有三种。一种是小果儿,好吃。一种是榨油花生,还有一种彩色花生,黑的、白的。但这几种花生产量都不高。根据陈增喜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影响花生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根节线虫病、虫茬和大量除草剂的使用玉米是活本科植物,现在改种花生,土壤中残留的除草剂对花生影响很大,虫茬造成青枯病。很明显像韭菜一样不打药就不长,归根结底都是这些病害、虫害导致。陈增喜一面引导大家搞土壤处理,一面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虫害病害。
为了增加产量,陈增喜在花生的种植模式上积极思考。过去种植都是三粒播种,他根据一些可行的先进经验,引导大家起垄,每一垄下面60公分,上面40公分,并且进行单粒播种。过去每亩地只能播种9000颗,根据他的方法每亩地可以播种18000颗。原来亩产三四百斤,现在夏花生 能达到800斤,春花生能达到1200斤。陈增喜不仅手把手的教,还亲自下地做成样子给他们看。陈增喜说,光给他们说怎样做那是远远不够的,给他们做成样子,让他们切实感到可操作、很简单,自己也会干才行。专门有起垄机带播种,可分解除草剂封药,地膜一盖就ok了,在他的眼里种花生比种玉米都省事。目前南阳宛城区花生种植面积近20万亩,这都是技术简易化、实用化带来的效果。
土壤改良 势在必行
对于传统农业,宛城区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是比较广的。但是随着产量连续6年丰收,尤其是玉米的产量的增加,导致库存积压,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来1.2元的收购价现在居然降到了0.8元,可以说种植玉米基本上是无利可图。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提到了日程,党和国家也适时的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但是作为科技局局长的程增喜清楚的意识到,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农作物种植的变化,不是说从种玉米改成种花生就行了。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土壤,必须得到改良。如果土壤没有改良,那么结构调整后农作物的产量不能得到提高,势必会打击农民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对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产生疑惑。
前些年农民种植小麦玉米时广施化肥、除草剂,已经让土壤变成了铁板一块,尤其是打除草剂能影响产量的30%。根节线虫病、虫茬也相当严重,这些都在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作为高级农艺师陈增喜来说,土壤没有改良,结构调整将无从谈起。小麦玉米是单子叶植物,而花生是双子叶植物,对于这些,农民朋友是不知道的。他们只知道,种花生,看上去长势可以,就是不结籽,产量上不去。大家纷纷找到陈增喜,要求他多讲讲这方面的知识。他就具体详细的给大家讲,甚至手把手的教。陈增喜告诉大家,农作物生长需要疏松的土壤,施化肥虽然省事,但近20年使用早已使土壤结板。同时大量除草剂的使用对玉米还可以,对其他作物产量的影响却是严重的,甚至影响三到五季。
为此,陈增喜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多年的经验,经常给大家授课,引导大家科学种植。对于土壤改良,他总结了一条经验,大量使用草木灰----深翻----浇水。施草木灰,草木灰含大量的磷钾,也起到杀虫的作用;深翻40到45公分,把下面的生土层翻上来,生土层经过多年沉积,内含大量的磷钾等元素,这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形成“闲田三年肥”的局面;同时还要浇水,他所说的水就是沼液,沼液富含氮磷钾五大元素,是非常好的有机肥,同时还经济。他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南阳有一个大型企业----天冠集团,每天产生的沼液1000--2000吨,这些工业废液,流入白河造成了污染。陈增喜联系人、车,到厂里去拉,陈增喜说这些沼液在工业上是污染,到了农业上就是宝,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也解决了农作物需要的有机肥问题。
心系扶贫 产销无忧
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到2020年要全面脱贫摘帽,陈增喜所在的宛城科技局党建联系村 潘庄村,该村的村会计杨倩 在和陈增喜交谈时,陈增喜得知这个村目前还有近20户的贫困户,针对这些贫困户,陈增喜建议他们搞大棚种植。当时也有人质疑,担心搞大棚种菜像前几年中的大蒜、土豆等害怕种不好,又害怕没销路。为此陈增喜建议种香菜,技术含量少,又积极联系香菜网,双方签订了协议,一下子销路就有了。说到他建议贫困户种香菜,有人可能要问,他真的不担心农民种的大棚菜不愁销路吗?这里我要补充一下,曾经陈增喜写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倒算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都发表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他就是根据这些给大伙建议的。那么什么是倒算法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西瓜种植。西瓜有大品种、小品种、早熟的、中熟的、晚熟的,根据西瓜上市的时间倒算,6月1号前上市西瓜价高好卖,6月1号到7月1号西瓜大面积上市,价格低。根据这些,要想赚钱就得种早熟品种,也就是在种西瓜时先想到卖西瓜,而不是一窝蜂的别人种啥我种啥。简简单单的一个道理,听他一说豁然开朗。就是这样一个倒算法,当年陈增喜获得了南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麦攻坚 不打一枪一炮
在这么多的工作当中,令陈增喜最引以自豪的还是南阳市第五次小麦品种更新。有些地方历时8年才完成的任务,南阳市不打一枪一炮仅用两年就完成了更新,原来的宛7017全部更新成了豫麦18.
1989年,酷爱学习的陈增喜学习了计算机,自学了计算机语言。他把南阳市自1953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几十万条全部输入计算机,土壤化验结果、解放后小麦品种、知名专家的有关栽种模式和科技成果全部输入计算机,最后经过分析他发现了问题。他发现小麦的产量和气象有关,在南阳的话,小麦的产量和气象、小麦的灌浆速度有关。小麦扬花基本上是4月下旬,这个时间比较固定,温度在32度以上小麦停止灌浆,6月初小麦不管熟还是不熟都得收割,这就迫使陈增喜必须找到在30天以内灌浆完毕的品种。他跑到一个农田,一住就是两个月,研究试验,最后发现矮早781,这是一个品系,这个品系的灌浆速度是28天到30天。当时没有品种,就叫矮早781系。1990年这个品系培育出来,1991年大面积推广,1993年全南阳市13个县种植1000多万亩。在当时小麦品种更新,必须经过种子公司试验推广,政府还要干预,因为这毕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陈增喜搞得这一套,很多人包括当时的农业专员都反对,陈增喜就自发的骑个自行车到处走,让大家看,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大面积种植。更新之后的小麦早熟、白麦、面好吃,能保证产量。矮早781系就是后来推广的豫麦18的早期代号.
作为科技局长的陈增喜1961年出生于唐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选择了一条亲近泥土、亲近大地的事业,如今的他不仅要指导农业,还要指导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有人说现在功成名就你可以歇歇了,但在陈增喜的看来前面的路还很长,还有一个很大的项目在等着他。“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只能当柴烧”,说了这么多年的老话,他却听出了商机,他要开发茵陈,他说茵陈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南阳文化,更是张仲景文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就需要我们去开发。陈增喜随身携带的二两实际上是他心系百姓、心系产业、心系科技的真实写照,人们都说这个科技局长有科技。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