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遂平县和兴乡大孝之经典:割己胸脯肉 只为救婆母

2016年01月26日 08:54   来源:映象网 查看原文

  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祥‘卧冰求鲤’故事发生地”,并以“和兴”二字特命地名的遂平县和兴乡(镇),古往今来,各种孝道事迹传承不断,可谓孝感天地、和家兴乡、社会和谐,尤以恒兴村后西亓庄亓保民的母亲王二妮——割己肉救婆母的事迹感人至深,是为大孝之经典。

  割己肉救公婆

  1941年3月初,支撑20多口人之家、整日辛苦劳作、处处忍让为先、年逾半百(56岁)的婆母得了气鼓(疑为黄疸肝炎)。这种病,在当时就是疑难重症。因家庭人多事繁,加上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局限,没能及早很好治疗,已病得难以下床了。视婆母如亲妈的王二妮,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不识几个字、没啥文化,又不是当家人的她,为婆母的病干着急。当意外听说“亲人的肉能治疑难杂症”时,虽要面对才三个月大、正吃奶的小女儿,但为了挽救因精心持家而病了的婆母,她顾不了那么多了——立刻悄悄行动:一天近午,设法支开三岁的大女儿,亲吻了一下正在甜睡的小女儿,洗了手,关上门,跪到祖宗牌位前烧香、叩头后,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酒擦了下扇镰(镰刀的一种),把自己左乳下侧割掉一块,小心地放到碗里,然后迅速用黄表纸和白布敷在刀口,再用绑腿带缠绕到后背包扎住。就赶紧给婆婆熬肉汤。四奶从外面回来,刚走到院里,闻到特别的香味,问:“贺仙(王二妮的大女儿名)她娘,给你婆婆弄啥好吃的,咋恁香”?“鸽子肉”。二妮爽快地回答。叔叔正好从地里干活回来,也问啥肉味,还是答“鸽子肉”。正巧保民的表叔来看望,问:“二表嫂,给俺妗子弄啥好吃的,恁香?”仍答“鸽子肉”。

  不知真地是人肉汤起了作用,还是孝感动了天,很快,二妮的婆婆可以下床,被搀扶着能走动了。

  谁知,小女儿吃奶抓伤了刀口——发炎了:肿胀、有了脓,万不得已时,设法捎信请保民的外公来治疗。看到女儿伤情,父亲很是心痛。一再追问下,才说出了实情。爹爹叹口气说:“尽孝是好事,但你得注意好自己,还有个才几月大的闺女嘛,真不知该咋说你才好。”

  此事被保民的大姑知道后,她从婆家赶回,抓住弟媳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感动的泪不停地流。保民的奶奶病情好转些后,多活了几年。

  今天看来,王老太太割肉救人的做法或不科学,不予提倡,但天地可鉴其诚心尽孝的思想和舍己救人的宝贵精神是可嘉的,还是值得树为楷模,人人景仰的。

  顺便说一下,作为她大儿子的亓保民,亲历了母亲孝敬奶奶、关心家人、善待邻居的许许多多,他赡养体弱多病的母亲多年,把她“送”走后,又12年如一日地照顾卧病在床的妻子。当人们问到他可有怨气时,保民大叔就拿母亲孝敬奶奶、善待家人作答:“我妈能割肉救婆婆,我为啥不能好好照顾自己的妻子?当我为她端屎倒尿时,想地是:若打个颠倒——病倒地是我,相信老伴也会这样待我的。”

  勤劳节俭持家

  王二妮刚嫁到亓家时,是个有20多口、几个长辈和妯娌的大家庭。1942年分家前,家务活她总是捡重的干,从不挑肥拣瘦。逢节日改善生活,她不是主动站到前面把好吃的盛给父母长辈,就是自觉退到后面,等大家都吃到了,她才拣一些差的饭食吃。也不争竞穿的。

  战乱年代,日子艰苦。为了方便维持生计,几位长辈商量着,人口多了,几代人在一起,迟早应分家;眼下兵荒马乱的,不如让晚辈中堂兄弟、亲兄弟几个现在各自分立门户,便于维持生计。分家后,王二妮这位已是6个儿女的母亲,勤俭持家的美德很快显露出超于别人的地方,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没出现像别人家缺吃少穿那样的艰难困苦。

  那么,在生活艰难的日子里,她这个家是怎么渡过困境的呢?

  粮食严重欠缺时,她就拾别人扔掉的老白菜帮,洗净切碎,扮点儿豆浆,做成菜饼,她和儿女们吃,把纯面馒头留给做体力活养家糊口的丈夫。

  夏末秋初时,为防入冬后缺少菜吃,她就采些香椿和藿香叶,加上辣椒,或搭配点儿嫩眉豆角腌制成咸菜。

  全家人四季穿的衣服、鞋袜都是她亲自做的,既穿得合体,又省了开销。

  为增加收入,利用家养母鸡蛋,摸索着采用自创人工土法孵化的办法培育雏鸡,除留一些自养蛋鸡外,其余卖鸡雏,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补贴家用。

  在大集体时,孩子们日渐长大成人,她几乎没耽误过生产劳动,力争多挣些工分。很多家务活都是挤时间,甚至说是抢时间干,或晚上大半夜、大半夜地缝衣做鞋。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严重妇科病的她,已不便干农活了,但她仍坚持尽量到地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有时坐在地上挪动着也要薅草,捡拾掉在地上的麦穗等。尽管她极少催促、责怪孩子们种好庄稼,可没一个偷懒耍滑的,每当与外人说到妈妈,个个都是从心底里敬佩、服气。

  好家训育贤女

  王二妮之所以在家庭是典型的孝顺儿媳、贤妻良母,邻居中有口皆碑的慈善女、好大娘、仁德奶奶,源于她从小就受到过良好家训。

  孝媳妇二妮出生在遂平县沈寨乡郜庄村前队一个家规严明的王姓大族。父亲王化宇,既是私塾先生,又是中医先生,为人正派,乐善好施,在方圆村镇很有美誉。母亲史氏,聪慧贤良,重视家训,常教儿女向善拒恶。特别是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女儿,更是疼爱有加、管教严格,总是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当时女性应具有的传统文化教育她。

  她出嫁后,自己当了母亲,常用当年接受的家训教育儿女们。如用“吃亏是福:与邻里交往莫总想着占别人的便宜;不作恶,不称霸。”并以“作恶得势只一时,行善有福益久远”等一些朴实无华的话给予谆谆教导。更难能可贵地是几十年如一日,孝敬父母公婆长辈,尊重和百般维护丈夫,慈爱子女,言传身教。

  她不仅挚爱自己的家人,还善待身边邻居。也许有位懂医父亲的缘故,她知道不少民间验方。如,用柿蒂治“打个得儿”,就是不停地打“嗝”。为能及时帮到人们,每年秋后,只要见到别人吃了柿子扔掉的蒂,她就会当宝贝一样捡起来;还要到有柿树的附近村庄设法收集一些柿蒂,晾晒干,无偿提供给那些急需的人。再如,霜打桐桃(桐树花蒂治脚气)治妇科病,她每年桐树开花间,她总要挤时间捡拾一些。农闲时还会到河堤、沟旁挖一些地骨皮根,洗净晒干保存好,据说可以治炎症。因此,自己儿女有啥小毛病,很快就会被她医好。常有本村或周边村庄的人向她讨要单方,或直接来寻“药”的。

  她还在当闺女时就跟着母亲学了一手好裁缝,婚后经常帮邻居婶子大娘、姐妹们裁剪。因帮人而误了自己家务或农活的事是常有的。急性子的丈夫有时催她干活,但有邻居在场不便直说,就用脚踢她,她悄悄瞥一眼丈夫,以示“知道了”,但仍笑吟吟地帮人把衣服裁剪完。有时求她帮忙的人过意不去,临走时要留下一些边角料,说让给孩子们补衣服用,但她从来不留别人的东西。并且,每次裁剪,都会做到最合理下料,不浪费、更不损坏别人的布料。

  邻居们谁家有个红白事,她都会主动忙前忙后的帮助,事后拒绝别人的馈赠。

  ??????

  王二妮老太太虽然离开了人们多年,不仅她的家人常怀念她,以她为镜,而且凡是认识她、特别是得到过他热心帮助的人,每每谈到她,都心怀敬意。

  得知王二妮割肉救婆时,被她这位农家女品格所感动,心久难平。此时此刻想到的是:当亲人或身边人需要关爱时,人们若都能像她那样以诚待人,心系亲友,家庭和邻里必会多一份和谐,社会多一些进步。

  是为文。

  (作者:王万江,河南泌阳人,现在遂平县工作,驻马店市作协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理事,获“国家重点前沿理论创新人物”、“共和国建设十大杰出功勋”、“最美劳动者”、“国际金奖”等称号。)

  

相关推荐
图片推荐